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國,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413萬家玩具相關企業,全世界玩具市場上銷售的產品,超過七成由我國制造。2020年國內玩具市場銷售總額達779.7億元,全年累計出口額334.9億美元,持續五年保持增長。
不過,這并非表示玩具產業沒有隱憂。長期以來,我國玩具市場依賴外銷,內銷外銷產值比達到了1:3。正因如此,我國玩具產業受國際市場影響甚大。
近期,國際市場的玩具產業并不樂觀,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歐美玩具市場就出現了波動,在零售層面有知名銷售商破產,波及生產層面。受全球經濟下行影響,世界玩具市場的不利形勢,自然影響了產業鏈上游的國內生產企業。
事實上,玩具制造不是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門檻較高,需要工人具備一定的技能,工廠擁有一定的設備,對原材料來源也有一定要求。除了人力成本之外,我國玩具產業在工人技能、工廠硬件設備和原材料渠道等方面依然具有一定優勢,這使得玩具產業向其他人力成本更低國家的遷徙,在當下并不明顯。
但是,這并不表明玩具產業不需要進行轉型。從短期來看,國際水運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對玩具的國際運輸和定價自然有所影響,畢竟玩具產品的利潤率較低。而從長遠來看,隨著其他人力成本更低國家的工人技能和工業設備進一步提升,從某種程度而言,玩具產業逐步轉移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玩具產業轉型已經迫在眉睫,急需拓展內銷市場。以現階段數據來看,我國家庭玩具年消費額度不僅大幅度落后于發達國家,即便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國內玩具市場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提到玩具“出口轉內銷”,許多從業者依然頭疼,玩具市場長期外銷高于內銷,并非廠商不重視國內市場,而是有較為深層原因的。如果想給玩具產品賦予高附加值,需要玩具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和文化IP,打上迪士尼標志的玩具熊,自然和普通的玩具熊價格迥異,其商品價值也不一樣,而這正是國內企業的短板。另外,隨著兒童“觸網”年齡不斷下探,玩具產業如何與手機“搶兒童”,也是個問題。
2020年紐倫堡國際玩具展,提出了玩具產業的三大趨勢,即“未來、將虛擬變為現實、做自己”。在展會上,編程機器人、環保積木、立體四子棋等前沿玩具產品亮相,引起業界關注。也就是說,玩具產品不只面向兒童,而且是面向所有消費者群體,即“人人皆可玩”。將虛擬的場景變為現實,通過拓展性、自由性和創造性更強的玩具,滿足消費者對未來世界的多重想象,這才是國內廠商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