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手機扔掉或賣了都覺得不安全,怕個人隱私泄露,也不知道哪兒能安全回收,目前只能存在家里越攢越多,很無奈。”在北京某高校工作的宋女士近日這樣對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說。宋女士平均1年換一部手機,已攢了7、8部舊手機,再加上家人陸續更新淘汰的,家里現在共有20余部舊手機,裝了滿滿一個抽屜。
我國是智能手機使用大國,每年生產和淘汰的手機數以億計。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6億戶;2020年中國共產生約5.24億臺廢舊手機,從2014年至今中國二手手機存量累計超過20億部。而像宋女士這樣的煩惱絕不是個例,記者自己和周圍朋友家中也基本都有十幾部舊手機。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20年我國手機出貨量超過3億部;2021年1~3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累計9797.3萬部,同比增長100.1%;其中5G手機6984.6萬部,占同期的71.3%。新手機不斷進入市場、數十億部舊手機閑置,產生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的威脅。廢舊手機如何安全有效回收利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擔心信息泄露:超六成人寧愿讓“退役”手機閑置在家
有數據顯示,我國50%的用戶換手機頻率為15個月,20%的用戶一年內就會換手機;而二手手機的正規回收率僅有2%左右。舊手機回收率如此之低,和信息安全不無關系,因為大部分人對于手機回收、二手手機售賣行業并不熟悉,人們普遍擔憂是否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而因信息泄露引發的詐騙案屢屢發生,更是讓人顧慮重重。
“現在手機里不僅有照片、聯系人等信息,最重要的是手機已變成一個移動錢包,各種投資理財、支付等全有,一旦被人竊取了信息,后果不堪設想。”宋女士擔憂地說。而記者的朋友趙女士兩年前曾賣掉一部舊手機,結果導致QQ賬號被盜,騙子不斷以她的名義向親朋好友借錢,讓她不堪其擾。
《2015年度消費電子行業客戶服務藍皮書》顯示,對廢舊手機的處理,65.4%的消費者選擇了閑置在家,10.7%的消費者贈予親友使用,3.7%的消費者選擇直接丟棄,而通過廠家回收或參與以舊換新活動的消費者僅為7.1%。
二手手機出售:“恢復出廠設置”并不安全,通過技術手段可恢復原有數據
一項相關調查顯示,目前二手手機交易有3個“痛點”無法回避:一是手機內部的數據信息是否能徹底刪除,個人信息會不會泄露;二是回收價格是否合理;三是買到的二手手機質量能否得到保證。我國目前雖已陸續出臺政策規范廢舊手機和家電回收拆解,但有關回收處理體系和機制仍不夠健全完善,手機回收市場難免魚龍混雜。
在北京東城區某手機賣場,聽說記者要賣舊手機,商家立刻表示,在收貨之前會通過恢復出廠設置,刪除記者手機里的全部數據,絕對不會有信息泄露風險。對此,網絡安全專家、奇安信行業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提醒記者,“簡單恢復出廠設置和刪除文件,并不代表徹底刪除了信息。”他解釋說,在手機上“刪除”文件,其實系統只是將該文件的指示路徑刪除,等于一般人找不到該文件了,然而實質內容信息依然存儲于手機內部,原有數據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再恢復出來。
而且,現在很多手機軟件在設計時為了方便用戶登錄,一般情況下檢測到用戶經常使用這個手機登錄,下一次登錄就會免于輸入用戶名和密碼。舊手機一旦數據被恢復,對方就可能在不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的情況下登錄到原有社交軟件上,造成信息泄露風險。
與此同時,近日在網上熱傳的“二手手機經技術手段可恢復原有數據”的新聞,更是引發了人們對于手機回收導致信息泄露的新焦慮。而且,還有一些商家專門從事這種恢復原有數據的“生意”。記者在淘寶以“手機數據恢復服務”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出的店家眾多,其服務范圍包括恢復被刪除的通訊錄、短信、照片、視頻、微信聊天記錄等,一家“手機微信記錄聊天數據恢復”的店鋪月銷量達5萬多次。裴智勇坦言,目前在一些不正規的二手手機回收店,有人會通過這種方式來恢復手機里的個人信息,再將其進行二次售賣賺取暴利。業內專家也認為,當前二手手機已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之一,并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條,從中獲取的個人信息,可能會被用于垃圾電話、短信乃至電信詐騙。
信息專家支招:安全處理舊手機的正確打開方式
裴智勇建議,首先舊手機應盡量到大平臺、正規商店里出售,要避免通過個人渠道或小店。其次,舊手機換下來后,出售前除了恢復出廠設置、刪除舊文件外,也可下載“文件粉碎”類軟件,對淘汰手機、電腦進行重復覆蓋、復寫處理。“用戶可將手機連接至電腦,先將手機內容全部刪除,再向手機內寫入新的大型文件,反復幾遍,盡量將其空間占滿。”裴智勇說,這樣基本就可保證舊手機內的個人信息和痕跡被徹底清除。
“我們通過數據的反復擦除、填充,至少3次,達到數據無法恢復的狀態,以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益。”回收寶市場總監何曄介紹說,在線下的回收寶小站,用戶還可在現場看到數據的擦除過程。
還有專家建議,手機上盡量不保存敏感、秘密的信息,重要信息保存使用后應盡快刪除,其后經過多次數據覆蓋,數據被恢復的幾率將大大降低。在銷售舊手機之前,最好能通過刷機方式徹底清除信息。同時,建議管理好個人的社交軟件,如微信、微博、QQ等,清除掉舊設備的登錄信息,以防他人以恢復數據的方法入侵你的賬號。
手機回收利用:用規范化流程和法規監管打消安全擔憂
近年來,我國“標準化回收”發展已較為迅速。一些專門做二手交易如回收寶、愛回收、閑魚、轉轉等平臺均開展手機回收業務。同時,各大手機廠商也推出了官方以舊換新和回收服務。如華為推出了“華為環?;厥辗?rdquo;,不僅是華為品牌的產品,其回收范圍包括任意品牌的廢舊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用戶可將電子廢棄物送至最近的華為環?;厥站W點或政府建立的公共回收平臺
2016年新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已將手機納入其中,意味著手機回收日前已進入國家政策視野。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廢舊手機回收處理仍存在不少難點、痛點、堵點,亟待政府部門、手機廠商、回收機構、個人用戶等形成合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建議:第一,發展標準化、規范化的手機回收產業,通過競爭結合相關制度監管建立合適的行業標準,用規范化的回收流程打消人們的擔憂。其二,可以依托現有手機廠商開展合作,形成完整的手機回收鏈條,充分應用現有產品殘值,將差價一部分還歸消費者,這樣也能增強消費者將手機送至回收的動機。
1.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勵手機生產商以及零部件、電池生產商等,完善回收體系、規范回收市場,提升手機用戶的回收意向,在以舊換新渠道中履行責任,促進行業相關者各司其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說,應積極推動手機廠商設定回收率目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開展回收合作。
2.健全手機回收頂層設計。付亮認為,相關部門應提早研究舉措和法規,為以智能手機、電腦等為代表的二手電子產品回收產業提供助力,讓回收渠道更透明,回收方式更科學精準,以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何曄說,“手機等數碼電子垃圾在垃圾品類中增長速度非???但具體的支撐、補貼政策相對缺失,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研究、制定。”
3.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力度。“明確回收者專業資質認定標準,出臺更加詳細的法規和舉措,消費者才能對不明身份的回收者說‘不’。”裴智勇表示,在立法和制定規范時,應將二手手機個人信息泄露列入信息保護的整體范疇中,提高個人信息泄露違法成本,保護用戶隱私權益,統一規劃部署舉措提高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