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健身鍛煉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如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如何將運動場地讓群眾“觸手可及”?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意見》在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提升建設運營水平等多方面,為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指明了方向。
讓健身鍛煉“就近可為”
位于貴州省貴陽市河濱公園的健身小廣場,雖占地面積不大,但每天從清晨開始,就有不少市民陸續入園。近日,記者在該健身廣場看到,幾個七八十歲的老爺子在單杠上做著大回環,年輕小伙兒則在單杠上上下翻飛,儼然一幅專業體操運動員訓練的場景,鼓掌聲叫好聲不絕于耳。
“這里每天早起可熱鬧了,跳廣場舞的、跑步的、健步走的、打太極拳的……”正在健身的朱金萍老人告訴記者,當公園有了完備鍛煉場地和健身設施,鍛煉也逐漸從個人愛好轉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城市里的街頭公園、小區中的健身廣場,都是市民日常鍛煉青睞有加的地方,除了距離近和便利外,這些場地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能夠盡可能滿足居民的健身需求。不過,對于住在鬧市區或老城區的市民來說,小區的體育健身設施配套可能存在不足。
家住河南省商丘市的錢敏表示,現在城市很多新建城區體育設施配套都很好,但老舊小區限于客觀條件,各方面健身設備相對欠缺。“現在的人們健身意識強了,需求也改變了。年輕人還可以選擇去健身房或者遠一點的地方鍛煉,而老年人則對身邊尤其是小區里的健身設施需求更加強烈。”錢敏說。
當周邊有了更多可選擇的健身場地和更好的健身設施,諸如錢敏這樣的健身需求就不再是問題?!兑庖姟访鞔_指出,社區健身設施未達到規劃要求或建設標準的既有居住小區,要緊密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建設社區健身設施。不具備標準健身設施建設條件的,鼓勵靈活建設非標準健身設施。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指出,社區是人民群眾生活的基本單元,在健身設施建設方面,要更多向社區傾斜,增加社區體育設施和完善設施功能。同時,要組織更多的社區體育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經常性的體育鍛煉需求。
用活存量擴增量
解決群眾去哪兒健身的問題,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是“地”從哪兒來?!兑庖姟访鞔_提出,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的四項支持政策:一是盤活城市空閑土地;二是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設用地;三是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四是倡導復合用地模式。
“《意見》里提到的利用城市空閑土地建設全民健身設施,可以依據臨時建設的辦法來管理。比如在不妨礙安全前提下,利用河道、湖泊、灘地建健身步道。再比如,在鼓勵復合利用方面,可以與具備相容性用途的土地產權人達成協議的方式用地等。”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負責人劉彥說。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此前一段時間,體育活動按下了暫停鍵,社區俱樂部暫不開放,但市民的健身熱情和需求卻越發高漲。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觀念的快速普及,我國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但部分地區社會資本投資不高等問題也同時存在。
記者注意到,《意見》強調要完善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支持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挖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潛力,在政策范圍內采取必要激勵機制,鼓勵各地區委托專業機構集中運營本地區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促進學校體育場館開放。
“現在中央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補貼大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向社會開放,同時鼓勵各地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推進中小型公共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這樣能夠使體育場館更好地為全民健身服務、為群眾體育發展服務。”李建明強調,提高場館賽后利用率,必須通過多種方式,比如委托專門機構進行運營,加強對大型體育場館開放的支持。
讓健身場地擴增量,不僅要在閑置土地上想辦法,還要在運營模式上花足心思。在貴州省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涵蓋健康風險篩查系統、精神壓力檢測、慢性病康復系統、血液循環康復系統、運動損傷修復、代謝排毒太空艙、生物電經絡調理系統、中醫經絡艾灸系統等儀器,滿足各項體質測試的要求,不僅為群眾鍛煉提供場地,還為群眾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指導。
貴州省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國民體質監測室主任屈進說:“自2000年以來,貴州省連續投入體彩公益金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總計服務超百萬人次,有效傳播了健身知識,倡導文明生活方式。”
智慧健身是未來方向
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指出,當前,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公共體育場或全民健身中心尚未實現全國縣(區)全覆蓋。“十四五”時期,發改委將繼續支持補齊場地設施建設短板,帶動各地對健身場地“有沒有”的問題進行集中攻堅,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公平可及、質量達標。
“在繼續解決‘有沒有’問題的同時,更多地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比如對健身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在健身設施中注重嵌入5G網絡設施和配套設施,打造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館、智慧健身步道等。”歐曉理說。
如今在不少城市,智慧化健身房距離生活區、辦公區更近,旨在打造“1公里健身圈”,減少市民健身的時間成本,讓更多人參與到運動中來。
日前,位于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的“百姓健身房”—甌海智慧健身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該健身房是溫州市首家,也是浙江省內首家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分析并匯總鍛煉人數、設施利用率、運動健身效果綜合評價等數據的智慧百姓健身房。通過百姓健身房的管理系統,市民們不僅可以刷卡進門、解鎖器材,還能獲得相應的健身指導以及即時獲得運動數據,記錄日常鍛煉。此外,市民還能定期在百姓健身房進行體質檢測,了解體重、體脂、肌肉含量等,結合運動數據更好地了解自身鍛煉效果。
“將小型化健身房開到百姓身邊,同時搭建互聯網平臺和資源,讓健身者以最低的價格獲取健身信息和課程,助力全民科學健身,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在樂刻運動創始人韓偉看來,將健身設施建在百姓身邊,不在于開了多少家健身房,而在于健身房能夠吸引多少人進來健身。政府部門可把控引導場館功能、建設、項目、收費方式等內容,監督企業日常運營管理;而企業作為“保姆”,要用專業理念和就近便民的健身設施,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運動健身需求。
澳瑞特體育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郝虎山認為,在智慧賦能下,細分群體的情景式健身解決方案或許是解開“健身去哪兒”這一難題的金鑰匙。5G賦能后的智慧化健身器材,不僅為大眾解決“去哪兒健身”的問題,還肩負著健身大數據采集、分析、管理功能,健身器材行業服務鏈條在不斷延伸。因此,抓住內需市場的最佳方法,就是為大眾提供更好的產品,打造普惠、科學的健身場景,引導人們找到合適的健身方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標簽: 健身